电话:0575-81392707
关闭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职场资讯 > 职场分享

专班100天,感受10小点

来源:发呆的海叔 职场观知局 时间:2022-12-07 作者:嵊新人才网 浏览量:

今天6月初至9月底,我被抽调至首都参加机关的一个专班工作,前后差不多100天时间,锻炼很大、受益匪浅、感触颇多。在此,将其中的10点感受分享一下。


01、开会是干好工作的法宝但如何开会却有大学问

我们老讲文山会海,也讨厌极文山会海,但其实写文章这件事儿本身并没错,开会解决问题也没错,错的是不管用党八股的文章,错的是层层加码、冗长繁琐、不能解决问题的会议。

不管是哪种类型、哪一级组织,开会都是干工作的第一步,也是干好工作的一大法宝。

万事开头难,会开好了,第一步走好了,工作开头了,后面才能更顺利;会开不好,头开得烂,后面再努力,可能就事倍功半。

这次专班工作,让我进一步认识到开会的大学问。

比如开会很重要,功夫在会外;比如会议必须开,会风要务实;再比如,开会有门道,议程要科学等等。

这次会议,时间的安排、人员的确定、议程的设置,都有大学问。

一个是参会人员的问题,全国疫情反弹,首都防控加紧,开电视电话会还是按原计划开现场会,是开两天还是压缩时间开一天,是直属单位领导来开还是扩大到下一级大单位领导,机关反复斟酌,拿了4个方案呈报。

第二个就是议程安排的问题,最开始安排有授课有研讨式、检讨式交流,到最后,授课取消了,检讨式交流改成了经验总结交流。为什么?当然是取最大公约数的结果,要不要交流、要不要授课,不同的领导有不同的看法,到最后,机关只能提出第三方案,折中处理,取最大公约数。


02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发言必先有实践有调查

专班其中一项任务,是筹备一个重要会议。

开会之前,主要领导用了差不多半年多的时间,把所有的直属单位都走了一遍,每到一地,会议上要研究的问题都是调研的一项重要内容。

经过深入细致的调研,主要领导掌握了大量情况,对各单位建设发展的矛盾问题也有了底数。

会议上的讲话,包括在开会前数次相关会议的讲话、讲课,很多观点,都是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,经过深入思考才提出来的。


03、改革需要勇气需要魄力更要讲究艺术讲究方法

这次专班,不管是会议上传递的一些信号,还是研究出台的文件,对以往制度规定中很多条款都有很大的改动,有一些还是“大转折”的改动,可以说动了一些奶酪,对一些人甚至是一些领导干部的触动很大。

这些政策举措,要推动,要改,需要魄力、需要勇气、更需要一颗对事业负责的忠心。

即使花费了不少精力去沟通,通过调研、讲话,提前做了一些铺垫,释放了一些信号,但主要领导感觉还是有点推不动。

怎么办?推不动不能硬推啊!

为了统一思想、搬开“绊脚石”,主要领导特地把会议时间推迟,先以个人名义给再上面的领导上了一份专题报告,报告中点明了他调研中发现的诸多问题,列举了每个问题的桎梏所在和解决的措施办法。这些措施办法,不少是推动起来有阻力的事项。

等到再上面的领导批示下来后,拿着批示再研究相关文件,再讲相关措施办法,思想就好统一了。

巧妙的借力,让子弹飞一会、把阻力放一放,这就是讲究艺术讲究方法。


04、思想源自于深入的思考思考必先有深厚的积淀

会上主要领导的讲话,具有非常强的思想性、指导性。这种思想性指导性,源于主要领导几十年的工作实践、源于他半年多专题调研过程中的思考研究,更源自于我们专班“带头大哥”的深入研究、深入思考和对文字的把控。

尤其是后者,我亲眼见证,更有体会。

材料起草过程中,开始是我和另外两个小伙子拿初稿,然后带头大哥以初稿为靶来“推”,往往是,靶子被打得稀巴烂,甚至是被打到重来。

头几次我们还有点沮丧,有点不服气,但是听几次“带头大哥”讲过文字背后的道理后,真心的佩服,的确思考比我们深很多。人家喝着茶念、我们挺直腰板敲上去的文字,读起来的感觉都不一样。

这种对文字的感觉,就像神枪手需要靠无数子弹喂出来一样,没有一篇又一篇材料、没个数十年如一日的闭关修炼是练不出来的。

所谓才高八斗、学富五车,带头大哥读过的书至少能装五辆架子车,写过的材料也有好几百万字……他们为什么思考得深,就是读的多,写的多。


05、高标准是吃大苦的结果吃不了大苦出不了精品。

都说大机关是领率机关,站位高、标准高、层次高。

殊不知,这份高标准是靠时间、靠精力、靠吃大苦、靠互相卷互相比才能磨出来。

吃不了大苦、付不出时间,就出不了高标准。

比如说,会议出台的文件有一个征求意见环节,我原来认为上级征求意见只是收上去看看,走个过场、走个形式,能采纳的就采纳,不能采纳的放一边去,不管了。

但这是我站在基层、用基层的心思去度机关之腹,人家大机关可不这样。

人家对你提的每条建议都会列出来,做成清单表格,文件种提出每条举措的参考政策和具体考量、各单位反馈意见建议及采纳修改情况等,都列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有什么意见、谁提的、采纳还是不采纳、采纳是怎么改的、不采纳是什么理由,全都列得一目了然,这就是高标准。

但这么精细是需要时间的,人手就那么多,样样都这么精细这么高标准,真的需要两横一竖就是干、一天掰成两天半。


06、大机关重在把控大方向小机关需要定向抓细微

不管是会议讲话,还是所出台文件的一些条款,有的表述是比较模糊的。

期间,我们一些基层被抽调过去的人也讲了意见,说能不能精确一些,便于下面执行。有的意见建议“带头大哥”采纳了,有的没有采纳。

“带头大哥讲”,说这些条款是特意写得模糊的,写得太过清楚反而不利于工作、不利于建设发展。

理由有俩:一是这些指标从当前的状况来看,也许是合理的,但外部形势的变化向哪儿走谁也说不清楚,如果外部情况向相反的方向去变,这些指标再看就不合理了,那到时候要不要再严格执行?执行吧,可能费老鼻子劲也达不到,反而不利于发展建设;第二,各个基层单位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,固化的指标对某个单位可能是适合的,但对另一个单位完成就很困难,所以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,让各个单位在这个模糊条款的框架之内,可以向上向下、向左向右自行把控调节。

正所谓,好心好意的指标,反而会扭曲落实行为,造成坏效果。

之前海叔也看过一本书,名字叫《混乱》,书中表达了一个观点,在某些情况下,混乱对整个体系反而是最有利的,所以它鼓励拥抱不确定性。

这些观点应用到组织管理上,就告诉我们,越大的机关,在很多的时候,只需传递信号、把控方向就行,大机关规定的过细、操心的过多、总想一竿子插到底,反而可能导致整个组织体系的混乱。

而小机关,最需要做的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,按照大机关指明的大方向,根据自身实际,根据想达到的目的,去抓细节抓指标,拿捏其中的角度、力度,如果叽歪着每件事儿都向上请示,那干脆啥也别干了。


07、出政策不可能面面俱到但要有面面俱到的考量。

专班研究的文件措施,主要是针对发展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矛盾问题,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打的“补丁”,解了一些绑,对一些行业领域的工作做了统筹考虑。但毕竟就是几份文件,一万多字,不可能面面俱到都覆盖到。

比如,涉及到我所在单位存在的一些瓶颈问题,我就曾专门提出来,机关领导回复说:该问题已经在之前另一份规划中涉及到,此次不再另行规定。

窥一斑而知全貌,出台政策措施,不可能做到各方面、各行业、各领域、各层级都考虑周全,但在研究起草过程中,的确会有面面俱到的考量斟酌,尽量做到满足大多数人的发展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诉求。


08、材料不仅仅是一份材料更是血的凝结心的指向

我们读到的一份文件、学习的一份讲话,看着就几页、十几页纸,但这些材料的背后,是无数人的脑细胞和一个小时接一个小时的思考琢磨,很不容易啊!

比如我们专班起草的一份材料,从始至终,我们的想法就是要通过主要领导的发言,把国家关于我们行业发展的统筹规划给传递下去,把我们自身所存在的突出矛盾问题给点清楚,把领导班子对相关工作的想法指示写进去。

窥一斑而知全豹,由撰写这份讲话,我更加深刻的感受到,上级下发的大部分文件,不敢说所有吧,但大部分都是,在撰写起草过程中,都是本着为建设、为工作、为基层的态度去做的,人民至上的指向是做到了的。

只不过,有的在文件最终出台过程中,会有一些平衡,会有一些其他的考虑;在下面层级执行的过程中,也会有一些拔高、降低、宁左勿右的情况。这些情况,每一个人都要知道,也建议多站在这一角度去看待上级的一些文件。


09、未经他人难少吐他人槽对上还需多些换位思考

吐槽上级机关怎么样、怎么样,怎么的官僚、怎么的没底线,这在基层是常态,我以前也会吐槽、而且是大声吐槽,不过现在少多了。

一个是年龄大了,三年学说话,一生学闭嘴,年龄越大,“闭嘴禅”修炼得越进一层,有槽也憋着;

第二个是跟上级机关交流多了,更能理解他们工作中的不容易和一些门门道道。

很多事情,不是他们不愿给下面明确的答复,是因为曾经因为给明确答复,反而被下面给坑了;

很多工作,不是他们不愿替基层考虑,而是他们替基层考虑了,他们再上面没有替他们考虑,他们挨了批评甚至受了处分;

很多东西,不是他们不愿意担当,而是他们担当不了、担当不起、担当了承受不了后果。

所以,未经他人难,不吐他人槽或者是少吐他人槽,在对上协调时,多些换位、多些理解、多些思考、多些自我担当,那样,工作也许就好干多了。

比如,有一些模糊的政策,工作时必须干的,但政策可高可低的,没必要非得请示上级,有先例、有参照,或者即使上级检查可以说得清后果、能承担起后果,那两横一竖干就完了。


10、大时代有大发展大机会小个体须扎深根汲养分

专班期间,学习研究了整个行业领域建设的一些规划措施,竖起耳朵也听到了一些八卦消息。可以说是蓝海很大、赛道很宽、机会多多。

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这是一个大时代,我们每个人都又大发展、大机会,

但机遇从来都是给有准备的人的,对个体来讲,能做的就是两条:

一是默默汲取养分,不断的增长自己,等待机会的到来;二是机会来到时,毫不犹豫、自信自立、坚决有力的把握住那个机会。

千万不要做那种“间歇性踌躇满志,持续性混吃等死”的傻瓜,那样,是永远抓不住机会的,蓝海里也不会有你的位置,这个时代也终将抛弃你唾弃你。


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
相关推荐
暂无相关推荐
客服服务热线
0575-81392707
工作日 8:00-5:00
微信公众号
手机浏览

Copyright ©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嵊州市嵊新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1019336号 33068302000779

地址:嵊州市三江街道一景路2号时代商务广场5-7号(三江城绍兴银行旁) EMAIL:355473515@qq.com

人力资源证: 330683202105240006

Powered by PHPYun.

用微信扫一扫